時論-重建有土有根的社科

2013年11月29日 04:10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呂愛華

黃光國教授發表一系列批評曾志朗夫婦的文章,部分媒體重點放在不同學術間的路線之爭,以及學術圈內不同學閥之間的派系鬥爭,忽略當前社會關注的議題──認識知識的標準。

什 麼是認識知識的標準,回到我們當前社會流行的價值觀,實證科學的研究典範是唯一的研究方法,實證科學就是最好的研究方法,甚至也唯有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才 能獲取得到真正的知識,包括我們連研究具有文化特色的知識系統,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也被認為是唯一、可行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說,唯有套用西方流行的研究典 範,大量發表「輕、薄、短、小」的研究論文來認識知識、取得知識,才能得到最真實的知識。

套用西方流行的研究典範,大量發表「輕、薄、短、小」的研究論文來取得知識,這是一種認識知識的方法;而回歸到社會科學應該顧慮文化的獨特性,回到文化的土地裡,嗅聞我們土壤中所散發出的奇香異味,這是另外一種認識知識的方法。

黃光國教授的議題是,我們為什麼老要套用西方的研究典範,不回到文化的土地裡,找回我們自己認識知識的方法,這是他對當前學術界流行的研究典範的置疑,也是他認為用這種方法研究具文化特色的本土議題,有其困難處。

19、 20世紀實證主義當道,西風壓倒東風,我們為了迎頭趕上,不得不大量抄襲西方認識知識的方法。但到了21世紀的今天,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做代工、抄襲的馬路 上,不回頭反省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只是各種研究方法的一種,還一直抱殘守缺,認為實證科學才是唯一的認識方法,那才是真正的噩夢。

回歸歷 史,認識知識的標準並非是一開始就是今天這個樣子,它有一個歷史發展的軌跡,西方實證科學的鼻祖孔德,把認識知識的標準分成3種:神學、哲學和科學。神學 是依神造世人的思考邏輯來認識知識,哲學是依因果邏輯的思考方式來認識知識,實證科學是依事實邏輯的認識方法來認識知識。

孔德雖然對這3種認識知識的方法作了區分,但他另外一方面也用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待這3種認識知識標準的發展進程。

用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待認識知識的方法,有一個特點,把其它認識知識的標準都看成是落伍與退化的象徵,只有實證科學的認識方法才是最進步、最成熟、甚至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認識形式。但是這樣取得知識,中間隱藏著另外一個意義──西方中心主義。

我們知道孔德當時的社會,正面臨巨大的社會變遷,工業革命、政治革命,加上城市化,中產階級躍上舞台中心,社會上廣泛掀起了各種不同的運動,這是孔德為什麼要樹立新的普世標準來應付當時重大社會變遷的背景。

孔德把他們社會面對的特殊性議題誇大成全世界普遍性的議題,那是因為他們有這個需求,但並不代表我們的社會性議題應該按照他們的設定的議題發展。

今 天如果我們不把獨特歷史環境中發展出來的研究方法,回歸到歷史發展的脈絡中去,盲目地把西方人解決特殊議題的研究方法接收成為我們唯一不變的治學法則,這 真所謂張冠李戴、貽笑大方。更何況今日的台灣,號稱是文化的過渡地帶,最能擦出文化的火花出來,我們說台灣是熔接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各自優點的接榫點, 但我們卻連西方實證科學的歷史發展的歷程與其中的優缺點都分析不出來,實在是說不過去。

我們在草創一個「林端紀念學會」,名為紀念林端教授生前踽踽獨行,為社會科學本土化而努力的熱誠,實際上是關懷台灣民間已經現代化的中華文化,準備以既本土又西方的學術性語言,將其再詮釋再經典化,並打算回歸到價值觀的重建來作努力。(作者為林端紀念學會祕書長)

Posted in 學會文章 and tagged , , , , , , , , , , , , .